July 31, 2006

友達以下,哪裡以上?(二)

開始「進一步交往」的「朋友」情感關係,首先出現第一個不一定需要的步驟便是「雙方的承認」。



如同「談戀愛」這個情感關係一樣,
有人覺得雙方牽手就表示在交往了,也會有人覺得即使雙方發生過相互的性行為,還不能代表兩人在交往。
假如A認定B和自己是朋友,並不表示B也覺得A是自己的朋友。

換言之,「朋友」這個情感關係,雖然是建立在兩個個人主體之上,但並不代表雙方可以得到同樣的認同。

即使A和B同時覺得對方是朋友,
也要視雙方各自對「朋友」的定義,來再度確認對方的行為是否符合自己對「朋友」的定義和要求。


小朋友A君和B君的場合

A君在某日上午,不小心扭斷了好友B君心愛的昂貴玩具,
而在同日下午,又不小心摔壞了同學C君的鉛筆盒。
因為B君的玩具太昂貴、且不是求學所必要,(小孩子真的會判斷這種事嗎...思)
所以A君不敢在同一天跟媽媽報備這件事,只私下承諾B君一定會賠償。
隔日A君在家長的陪同下,還給C君一個一模一樣的新鉛筆盒,並且當場慎重地向C君道歉。

該日之後,A君雖然想每天存五元來作為B君的賠償基金,
但是每天下課後總有好友B-E相約去買零食及打電動的交際活動,
因此存錢的進度變得非常緩慢,
但A君認為B君是自己的好友,應該相信自己總有一天會將玩具賠償給他,
況且相較於區區一個塑膠玩具,兩人的友情應該是更該彼此珍惜的.....

可惜的是,三個月之後,依舊沒有獲得合理賠償的B君,放學後不再邀約A君一起玩耍,
而開始和F君密切討論起新上市的遊戲機與多段變速腳踏車的事。

衡量情感的標準

我自己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將某行文字指為關鍵句:
相較於區區一個塑膠玩具,兩人的友情應該是更該彼此珍惜的.....
A君將玩具與自己和B君的感情作比較,而B君卻是以玩具來當作兩人之間的情誼的衡量基準;
乍看之下似乎是同一件事,其實卻有天南地北的差異。

首先不討論A君將感情與物品作比較是否適當,在衡量情感的時候,我們很難將它質量化、數據化,
因此多半是以100%的主觀判斷、或試圖客觀但失敗的主觀判斷來衡量,
所以常會出現「感覺對了就是朋友」這樣的主觀衡量標準,
但是也沒人可以講得出到底「感覺對了」的具體條件和標準是什麼。

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些人會採取和B君同樣的作法,
便是以某個事件的處理方式或某樣物品,去當作衡量的標準。

以心中的OS來說明的話:
A君:「難道這個東西比我還重要嗎?」
B君:「如果你連我重視的東西都不在乎,那還有什麼好談的呢?」

簡單來說,因為感情無法數量化,唯一能夠讓B君做為感情證據的就只有A君處理這件事的態度;
當A君並沒有認真的去面對這個事件時,
B君感受到的並不是「A對這個玩具不重視」,而是「A對我不重視」,
玩具這個物品因此成了衡量情感的標準。


以「事件的處理方式」來說,假設今天是這樣的情形:

小朋友A君和B君的場合 part.2

1. A君每天為了省錢來買那個要賠償給B君的玩具,午餐不能吃便當只能吃土司配白開水;

2.(加碼的灑狗血)A君因為每天中午只吃土司配白開水,終於在某日的體育課昏倒在球場上;

3.(灑狗血第二段)A君堅持不跟老師說為何自己會昏倒、為何午餐只吃土司配白開水的理由,
 甚至還被同學誤解為A君的父親經商失敗跑路去,差點發起募款活動...
 (發展似乎有點太扯....還是拉回來一點吧~(=w=)a.......)

4.(灑狗血第三段)終於到了A君(大約)存夠錢的那一天,到了玩具店,
 A君發現這玩意兒竟然絕版了...Orz

5. 不知為何發生上述四段事件時,B君竟然都在不遠處看到了整個過程。
 (貨真價實的灑狗血...)(他們只是小朋友而已啊啊啊~)

如果事情是朝這麼熱血的方向發展下去,B君確確實實地看到也感受到了A君對自己的重視,
此時「這個物品」(玩具)多半就不再是衡量感情的依據,而變成「事件的處理方式」才是關鍵。

0 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