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6, 2007

背包內

今天ㄌㄟ問了一句:「你包包裡面到底裝了些什麼啊?
讓我想到上禮拜三實習小組討論時,忘記是誰也問了我同樣的問題,
那天的背包裡還加上了筆電和隨身硬碟等等大約三公斤多的重量,
所以被問好像也是滿合理的....

禮拜四理論小組討論時,博那也問了我同樣的問題,
那天的背包的確有點重....因為裡面至少裝了十本書。
沒想到同樣的問題在禮拜天又出現了!而且還是我覺得「我今天沒帶什麼東西啊」的日子...

所以剛好是個時機來點名一下我背包裡的東西吧。(汗)



01. 外套
02. 錢包
03. 鉛筆袋:各色原子筆、立可帶、自動鉛筆、橡皮擦、尺、美工刀......等。
04. 隨身小物包1:面速立達母、綠油精、眼藥水、唇蜜、護唇膏、吸油面紙。
05. 隨身小物包2:女生的好朋友棉棉。
06. 雨傘(...要是在台中,才不需要帶這種東西!)
07. 錄音筆組:錄音筆、連接線、四號電池
08. 塑膠袋(雨天或是買食物時有時會用到)
09. 學生證+悠遊卡(學生票)
10. 悠遊卡(全票)
11. 機車露
12. 展覽DM、票根
13. 環保購物袋(7-11製,不織布材質)
14. 台北縣地圖本(路痴出門必備)
15. 台北市地圖本(同上)
16. 快用完的面紙一包
17. 溼紙巾(吃飯完擦手擦筷子必備)
18. 紙手帕(以接續那包快用完的面紙)
19. 環保筷1+攪拌用湯匙
20. 一般湯匙+叉子組(MOS出品)
21. 小美工刀(掛在背包最外面以備不時之需)
22. 短柄小刀(耍帥用~哈~去日本時有用它來削水果)
23. 2G隨身碟(iPod還沒出現時的MP3隨身聽)
24. 環保筷2(比起環保筷1,我較喜歡2的樣式和顏色)
25. 相機(Panasonic DMC-FX30)
26. 相機電池袋(丸子親手做的~*)(裡面也放了拭鏡紙)
27. 相機電池x2
28. 手機電池x2
29. MP3隨身聽(iPod shuffle、鐵三角耳機)


以上,加上背包重量共約四公斤.....用磅秤量的。(毆)

好可怕啊~我平常的背包內容大約也是這樣,
今天是多加了一些新的和放進去之後沒拿出來的東西:
01. 外套:日落對策,台北的日夜溫差還真大
07. 錄音筆組:昨天去樂生做記錄原本以為會用到,就丟進背包...忘了拿出來。
12. 展覽DM、票根:是說這根本不算重量吧...
14. 台北縣地圖本:昨天丟進去的...也忘了拿出來
15. 台北市地圖本:今天丟進去的


是說我真的常常把東西丟進背包就忘記拿出來,
學期開始前的搬家期間,曾經有一捆膠帶天天被我背著到處跑...長達一星期。XD

今天的背包中還沒有放任何本子或紙類哩~
原本都會有小本子之類的,前天去新莊踏查回來後就把A4的記錄本子拿出來了,
今天想說不會畫到圖,就沒放新的紙張進去。

就這樣列了29樣東西,不過看來看去,好像也都滿正常的...Orz
可能我命中註定就是要背著這些東西到處走吧....@@?



發現忘記列上第30樣:鑰匙~XD

30. 鑰匙:從大門到房間共四支、機車+大鎖共兩支、研究室鑰匙一支


前一陣子是用 3D SMAP 演唱會周邊的金屬鑰匙鍊,很帥可是很重,鑰匙鍊比鑰匙本身還重是怎樣.....
雖然說這獨特的重量感可以讓我在背包中很容易找到它,不過也太重了~Orz

今天出門時帶了筆電裝備組,一秤之下果然是6.5公斤啊~加上外套應該就有七公斤了吧.....
真的是練體力!XD

November 3, 2007

圖解世界經典建築

圖解世界經典建築
.編著者:西田雅嗣、矢崎善太郎等。
.譯者:張佳雯
.監修:李清志
.出版社:尖端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2日
.ISBN:9789571036786



這本書其實是小愛丟連結給我的~哈!馬上就決定買了,因為真的很不錯。

它利用極多的手繪圖來表現世界經典建築,雖然最多的還是透視圖,不過有些有平面、立面、剖面,我覺得與其說它是給「一般人」看的初學手冊,還不如說它比較適合給建築相關科系的學生作為建築史的基本教材。(比起某本用漫畫表示的...不僅編排亂,還自以為風趣,實在令人無法真心推薦。)

本書作者、編者是京都及大阪的建築專業者,大部份是建築系所的講師或教授,因此本書雖名為圖解經典「世界」建築,但其實是「西洋建築史」、「日本建築史」、「近代建築史」三章,並沒有中國或台灣的部份,且同樣是以西方強國的建築史為主軸。和台灣的建築教育過程其實非常類似,弱勢國家諸如印度、近代埃及(在金字塔和神殿之後埃及人都蓋了些什麼?)、非洲國家...這些雖然也是「世界」的一部份,但極少存在於建築史的範疇內。不過這似乎不是基本教材要討論的課題,而是建築系所在帶領學生認識「世界」建築時,應該思考的部份。

同時也推薦本書最前面整理的目錄索引兼時代表,把手繪圖放進時間軸上面真是太棒了,光用文字標示根本無法讓圖案中毒的人有感覺。

很多學者教授都喜歡指定字超多又難懂的(原文)書來表現自己的「高水準」,學生光是要了解作者在說什麼都已經很難了,更何況是要對作者所說的東西加以融會貫通、比較分析。要這樣的教授指定一本什麼「概論」都很難了,何況是「圖解」什麼,根本是藐視他的專業。

所以我要真心的說句公道話:「把艱深的東西東西說得很難懂是不叫專業,是一般情況。把艱深的東西說得很容易、每個人都能懂,才叫專業。」

好論文到處都是,但是請這些專家們偶爾也寫本好的基礎教材、幫幫我們的通識教育吧!批評學生沒常識很容易,要把常識寫出來讓大家都懂可不容易。

另外我對台灣方面出版社的編輯也有點不滿。封面內側的折頁一般來說放的都是上方放作者簡介、下方放譯者簡介,我當然也知道翻譯是萬分不容易(最近特別有感覺!@@")、校對和監修也非常辛苦,但是,無論如何,把作者群的簡介放在最後面的索引和版權頁之間—而且全部是文字!—真的很容易讓人忽略,以為它是索引的一部份,而只記得封面內側折頁上方的【監修者】李清志,更有可能錯記這本書的作者是李清志老師。請對原作者更加尊重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