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2, 2007
城市生態學
.楊小波、吳慶書等編著
.科學出版社(中國,北京)
.簡體中文
城市作為人類的聚居地,其發展條件與環境及生態習習相關。城市的發展依賴著良好的環境條件,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自然環境。
城市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是人類社會與生物圈之間的聯繫,這也是城市生態學的思考核心。本書一開始首先從生物學中的生態系統基礎理論來定義何謂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由生物與無生命物質所構成,以種類、數量、空間配置、時間變化為架構。除了我們可見、可接觸的部份以外,能量的蓄積、流動和交換更是生態系統中很重要的一部份。
城市是相對於整體環境來說,人工環境比例較高的地方。人工環境即是指相對於自然環境而言,人類在開發利用與干預改造自然環境的過程中構造出來的、有別於原有自然環境的新環境,意指農田、水庫、林場、牧場…皆包含在此範圍內。(依照這樣的定義,較大的城市內幾乎不可能有自然環境存在。)
文中也引用相當多的資料以表示城市各項污染的形成與嚴重性,但在每章節最末提出對策建議時,總是又脫離不了學術的理性範疇,只提出概念性的內容, 無法落實到實質的操作面或是政策面。
比方說在土壤污染的建議裡,提出「嚴格控制污水排放標準,除重金屬外,對致畸、致癌以及難以降解的有機物和半衰期長的放射性元素和病原菌等進行廠內處理,不允許將此類物質直接排入農田。」
但又說「根據區域性土壤環境容量,進行污水定額灌溉,並對輸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進行總量管制。」
阻止有毒物質進入土壤是舉世皆然的價值,各國政府也都制定相關法律規範、並且「嚴格控制」,但無論先進國家或落後國家,經由非正當管道排放廢棄物的工廠卻還是比比皆是,在此情形下如何能做到「對輸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進行總量管制」?如果這些污染物是可以總量管制的、是可以受到控制的,那是否在理論上也可以做到全面禁止污染?
在討論城市動物時也同樣產生矛盾。
書中首先提到城市中的野生動物會造成人類社會中種種危害、會帶來病菌、也會對環境造成破壞,而後馬上又進入討論如何保護管理城市中的野生動物,要創造適宜的生育地、要禁獵,但是接著又談到野生動物的肉和皮革有著一定的商業價值。
最後提出的兩點建議是要為野生動物提供充分的生存空間、防止人類干擾和傷害野生動物,但是實施對策則是改造地形、控制樹種、以教育提高公眾的道德水準、避免人類接近動物生育地;實在看不出除了「動物園」這個已經過時的答案之外,人類在城市中該採取何種與動物和平共處的方式。
唯一提到較可取的觀點是,絕大多數使用者選擇能源的原則是以效率為衡量標準而非其所造成的污染率,因此公部門與學術單位應該更積極致力於尋找開發更乾淨且有效率的能源,而非紙上談兵的空談理論概念。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ommen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