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不可被碰觸的冰層
以至於 距離是這麼的近 卻又這麼的遠
是這麼需要有人來為它做點什麼 卻又不能對它做點什麼
我一點都不瞭解你在想些什麼 也不知道能夠為你做些什麼
到底你在逃避些什麼 在期待些什麼 想要成為什麼
我累了 不想知道什麼
你想做些什麼就去做些什麼 其實我並不會因為這些什麼而知道些什麼或感受到什麼
所以你也毋須去逃避什麼 期待什麼 或是成為什麼
什麼都不會改變 無論什麼是什麼
September 20, 2002
第五位莎莉
真是一本有夠夢幻的書...
也有可能是因為《24個比利》造成的晦暗的印象,
總覺得這位莎莉小姐太過於簡單而玫瑰色了一點,令人覺得好像在看聖經故事一般。
比方說五個人格「各司其職」的這個設定......或者更正確的說,是四個人格?
莎莉似乎成了一只懦弱的軀殼,若除去了其他四個人格就什麼也不是,
就連「美麗的外表」這件事也只能透過貝蕾來達成,
在那之前就只有對她缺乏想像的穿衣品味做過一些嘲笑的描述,
模糊而灰色,缺乏真實性。
融合之後的世界都是清新而令人興奮的嗎?
在我想像中迷惑的部分應該佔了絕大部分,多到足以掩蓋掉少許因為新鮮所帶來的雀躍,
比方說在那段她的雙胞胎孩子過生日時,真實的難堪,
和醫生談戀愛那個設定是一度讓我嗤之以鼻,直到最後醫生說了那番帥氣的話(毆)之後我才覺得好些。
總覺得這本書一直在硬灌讀者某種概念,一種我也說不上的感覺,
就像是傳教,或是國民黨的洗腦,
只去說某個想讓別人信服的部分,徹底忽略了其他不想讓人知道的,
像《性別天生》裡面那個教授所做的報告和其他的教科書一樣,感覺很差。
所以我還是沒辦法接受這樣的「小說」,把人就這樣簡單的切割成幾個部分,
暴力的歸一邊、關於性的歸一邊、理性的歸一邊,
絲毫沒有任何重疊、沒有疑惑,
每個人格的生成都一定有其理由,用來擔負最初的人格的某些逃避的部分,
然後一定得是家庭暴力、性侵害的緣故。
基本上我認為『以「鏡子」來把人格實體化』的這種表現法就是一件很蠢的事,
就更不用說她們還可以透過鏡子彼此看到、交談、碰觸、甚至於是自慰或者說強暴。
當然也許是我想像力不夠,
我可以接受這樣的表現法出現在舞台劇、電影或是漫畫上,
但是對於文字表現來說,是太直接的反應吧,
對於「自己」的質疑呢?就這樣簡單的以「五個人」當作答案而含混的帶過去了嗎?
如果說這是一種暗喻的手法,我認為是過於偷懶。
總之我不該不相信它只是一本小說,畢竟它只是一本小說。
也有可能是因為《24個比利》造成的晦暗的印象,
總覺得這位莎莉小姐太過於簡單而玫瑰色了一點,令人覺得好像在看聖經故事一般。
比方說五個人格「各司其職」的這個設定......或者更正確的說,是四個人格?
莎莉似乎成了一只懦弱的軀殼,若除去了其他四個人格就什麼也不是,
就連「美麗的外表」這件事也只能透過貝蕾來達成,
在那之前就只有對她缺乏想像的穿衣品味做過一些嘲笑的描述,
模糊而灰色,缺乏真實性。
融合之後的世界都是清新而令人興奮的嗎?
在我想像中迷惑的部分應該佔了絕大部分,多到足以掩蓋掉少許因為新鮮所帶來的雀躍,
比方說在那段她的雙胞胎孩子過生日時,真實的難堪,
和醫生談戀愛那個設定是一度讓我嗤之以鼻,直到最後醫生說了那番帥氣的話(毆)之後我才覺得好些。
總覺得這本書一直在硬灌讀者某種概念,一種我也說不上的感覺,
就像是傳教,或是國民黨的洗腦,
只去說某個想讓別人信服的部分,徹底忽略了其他不想讓人知道的,
像《性別天生》裡面那個教授所做的報告和其他的教科書一樣,感覺很差。
所以我還是沒辦法接受這樣的「小說」,把人就這樣簡單的切割成幾個部分,
暴力的歸一邊、關於性的歸一邊、理性的歸一邊,
絲毫沒有任何重疊、沒有疑惑,
每個人格的生成都一定有其理由,用來擔負最初的人格的某些逃避的部分,
然後一定得是家庭暴力、性侵害的緣故。
基本上我認為『以「鏡子」來把人格實體化』的這種表現法就是一件很蠢的事,
就更不用說她們還可以透過鏡子彼此看到、交談、碰觸、甚至於是自慰或者說強暴。
當然也許是我想像力不夠,
我可以接受這樣的表現法出現在舞台劇、電影或是漫畫上,
但是對於文字表現來說,是太直接的反應吧,
對於「自己」的質疑呢?就這樣簡單的以「五個人」當作答案而含混的帶過去了嗎?
如果說這是一種暗喻的手法,我認為是過於偷懶。
總之我不該不相信它只是一本小說,畢竟它只是一本小說。
September 14, 2002
之二 □與□不能成為室友
諸如你所知道的那 許許多多。
是 與 不是 都漂浮著
是 不能說出口 不是 該藏在心底 嗎
如今一切都模糊著 同時坦白著
是 與 不是 都漂浮著
是 不能說出口 不是 該藏在心底 嗎
如今一切都模糊著 同時坦白著
September 10, 2002
Subscribe to:
Posts (Atom)